社区医疗该是“亮点”是“弱点”?

2010-04-01 00:44 阅读(?)评论(0)

文/刺猬的衣裳

     新医改方案将重头戏瞄准集六位一体的“社区医疗卫生”,让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重新关注起“预防为主”,这种理念的回归被社会各界称之为“亮点”,我欣然接受。但通过一段时期的运行来看,远没有预期估计的那么好,公投入资金消耗却很大。

     “防病”固然很重要,但治病也同样不容小视,但是将大部分医改资金、以及医疗人才投入到“低端”的公共卫生体系中,强调“防治”的重要性,该多大比例更合适?是目前全国一刀切地把基本医疗机构定义为“预防+小病”的社区医疗中心?

     毕竟医改本意是为解决老百姓更关切的“看病贵、看病难”的,把那么大比例资金、人力投入到防病中,和医改的初衷是否相悖?

     中国的医护人才很匮乏,我们倾全国大半数医护力量集中到社区中,请看目前全国的社区医疗中心的医疗人才在忙什么?他们天天忙于普查户口、网络登记的时间比预防和治疗疾病时间多几倍,涉及医疗业务的比例要比在医院时少几倍;其工作内容70%与医疗无关,完全可以用非医疗的人口普查员代替,这种“防病为主”的代价,可以说是用牺牲众多医护人才的时间和无用功换来的——足可以说是在浪费医疗人才!

     全国社区医疗中心,在医疗发达的北京、上海和各个省会城市,医疗起点高,由于外地人“侵入”,造成看病难,才显得社区医疗很实用和有效;而在普通中小城市,本身医疗起点就低,医院都门可罗雀,于是这里的社区医疗中心连卫生所的医疗功能都不如,性价比大打折扣,预防做的并不好,又几乎没啥医疗功能!

     社区医疗这个角色,在过去是三级医疗网络中,是由各类一级医院来承担的,他们边预防边看病,用看病养预防,起码比今天“六位一体”的社区起点高,职能更合理。建国后我们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,只用了世界医疗总费用的1%,让占世界人口总数1/5的中国,在战后的十几年中迅速消灭了瘟疫,且人均寿命和发达国家差不多,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为奇迹!

     从历史角度看,我国各医疗单位之所以重视医疗,轻视预防的原因在于政府公共投入不足,所以才被迫选择了看病收费来确保生存。如今政府同意将这笔资金再给到位了,还用得着拆掉(转型)那么多一级医院,重投入那么多资金,新建立或转型那么多社区医疗中心么?重新沿用过去的三级医疗体系,在原体系中寻求扩大“预防”(公共卫生)职能不也是个思路么。

     而现在我们为了突出“预防为主”,竟解散原来很成功的三级医疗网络,且投入比看病经费更多的医疗资金,才仅仅是个预防为主,弱化了还能看病的功能,不知道该算重视“预防”,还是“轻医”?

     我认为社区医疗体系是打着“预防为主”的医疗冒进,“预防工作”过于摆谱充阔,最关键的是使我们原本够用的8500亿资金优势,显得明显不足。中国过去的三级医疗体系中,最低设置是“预防+治疗”,人力和资金投入并不多(很省钱省人,看病预防都是顺便);而现在是用了大半个医改资金,近1/3医护人员,才只能起到“预防为主”+“只看小病”,不知道该算是个“亮点”还是“弱点”?
     社区医疗中心已显得劳民伤财。如今巨额的医改资金,拿出大半给社区仍显得远远不够难以生存,余下的对医院改革也显得捉襟见肘。况且而各地后续资金能否到位一直是个问题,届时社区将更加难以为继。而若将这些资金分给医院的话,起码“看病贵、看病难”问题将迅速明显改善,其原有的“预防”工作也不会受到实质影响!

     这个观点并非我个人持有,甚至在医改专家小组中,很多人同意这种看法,只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官职太小,被淹没了。

     

     (注:或许您可以举几个成功的社区医疗中心,但我所见过的各县市的社区医疗中心,包括供我们参观的“样板”,实际上没有几家做到象“社区标准规定”那样功能“六位一体”的,在我看来只是个唬人的片汤——它原本该是个理论上的“巴黎公社”,事实无法存在,将来还得回归到“治疗养预防”的“一级医院”模式,拭目以待吧。)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0-04-03 20:23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health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