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立医院改革当归“省长抓”

2009-03-01 00:17 阅读(?)评论(0)
文\刺猬的衣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(一)新医改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,难点在于资金落实

       新医改目前所面临的最难、最重要的问题是公立医院的改革,因为中国医疗资源的85%是政府所有的公立性、非营利性医院,这是中国医疗最主要的生力军。目前这已经是个共识。

       而公立医院的改革难点在于资金如何投入、以及如何督导将有限的投入发挥出最大化的公益性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二)公立医院的改革在于寻找“最佳切入点”和“选将”

       公立医院改革最迫切的是该交给谁来实施——选将,是全国统一模式还是分块实施——寻找最佳切入点:我认为庞大的公立医院改革交给卫生部等几部委,跨地区垂直设计、实施和监管本身就是个力所不及的“选将”错误,而复杂的国情试图使用一种“万能模式”本身也是个“决策”失误。

       我觉得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权利应当交给各省的省长来抓——既医改的“药匣子”应当省长抓,而卫生部等几大部委应当转变职能,抽出身子负责宏观调控、资金落实和效能监督。

       具体:把庞大的公立医院改革化整为零,责任、权利和设计同时下放,以省为单位,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,由省长亲自抓适合本省的“药匣子工程”,将来再从全国各省成功经验中归纳筛选出适合全中国的医疗模式,这样医改的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将迎刃而解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三)省长能抓好“米袋子”,更适合抓“药匣子”

        中国无法开展“全国统一的模式”,因为中国地广人多,南北、城乡的条件和贫富差异大,各地区的百姓对医疗服务要求迥异,既然无法立刻找到让全国百姓同时满意的医疗模式,不如把庞大医改工程分解到各省为单位独立开展,既量体裁衣更适应各省百姓需要,还能分散风险;同时以省为单位的医改,比中央责成卫生部等部委跨经部省市来实施,更直接和灵活。

        向农业的成功取经,中国曾经试图由农业部多年亲自抓粮食产量,结果不如将粮食交给省长抓,而省长既然有能力抓好百姓的“米袋子”,就一定能抓好本省的“药匣子”。在国家粗线条的、统一的——解决“看病贵、看病难”目标要求下,充分发挥各省主观能动性,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最佳医疗模式。

        另外医改不单纯是一种医疗模式的确立,还涵盖部门配合、资金筹措和投入等问题。这里就需要一个将各种行政权利的集于一身的负责人,能及时统一调动多部门协同参与,长期监视、优化调整资金运行,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公益性,这个角色人非“一省之长”莫属。

        资源和人才方面:各省的医疗单位,包括卫生监管和财政等部门,都是归省政府直接领导的,让省长亲自抓本省医改,就可直接科学合理地调配本省医疗资源、人才,调整有限的资金流向,并使监、管、办更加实际到位,就可避免公立性医疗资源通过市场化运行带来的种种弊端。

        省长亲自抓药匣子,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本省几万名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、解决医疗单位生存问题,使其与医疗利益彻底分离,因此百姓的“看病贵”、“看病难”和“医药费用虚高”等问题,将会得以根本性解决。显然卫生部要跨域几个层次是做不到的。

        中国医改的瓶颈——医改方案在确定时就常因各部委利益争执反复流产,那么在落实方案时就更难以避免,不难猜测具体到省市县乡等部门时,庞大的医疗利益和投入也难免不被“扒皮”和“截流”。而“药匣子”交给“三权集于一身”的省长亲自抓,在具体的落实中起码可以减少这些问题的扩大化。并且资金缺口问题也就有了新着落。

        省长抓药匣子,比卫生部负责医改计划和落实更有优势,卫生部因此得以解放出来,可以从宏观上从事医改研究、检查和督导工作。

        当考察省长抓的“药匣子”象考察“米袋子”时,无需卫生部率领的医改小组苦思冥想,届时你将会看到一些医改小组从未想到过的、崭新的医疗模式在各省运行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四)三年后在各省成功的模式中,挑选更适合全中国的医疗模式

        中国医改应是动态性的实验性改革,没必要全国统一模式,普遍局部的成功就是整体的成功,庞大的医改工程交给省长去抓,机动灵活,分散风险,更符合国情,更能在短的时间内从众多成功模式中,发现和筛选出更适合中国的医疗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 以此为建言敬上,祈盼能为医改添一新思路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根据我的文章《 医改的“药匣子”当由省长抓》改写)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9-03-01 07:10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health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